2022高考资讯
2022高考分数线
2022高考成绩查询
广州大学科研实力
更新时间:2018-8-27 14:56:26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学校官网
学校科学研究坚持“三个面向”,全面深度实施“三个对接”,紧紧围绕广东省和广州市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强化科研项目管理,优化和搭建研究平台,培育和组建学术团队,增强产学研合作能力,加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全力助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近三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2016年2项,2017年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3项(2015年2项,2016年1项)、国家自然基金专项基金项目2项(2015年1项,2016年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2015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2016年2项,2017年2项)、863计划课题1项(2015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7项(2015年2项,2016年3项,2017年2项)。
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数稳步上升。2017年,学校首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立项总预算6077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80项,全国排名115名,较去年上升89位;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7项,全国排名49位,省内高校排名第3位;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29项,全国排名第6位,省内高校排名第2位;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立项19项,在全省各申报单位中位列第一;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立项18项,在全省各申报单位中位列第一。
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新增省级科研平台13个,学校目前已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含省高校)级科研平台51个,市级科研平台18个,初步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学科基地平台体系。学校正在围绕智能制造工程、移动数据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华南地理、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与健康、岭南文化与艺术、现代金融与现代服务产业研究等7个领域布局和搭建新的研究和学科发展平台,为促进科研创新和学科发展进一步提供支撑。
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于2013年当选“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获广东省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规划项目1个;获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
科研成果影响力持续提高。近三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广东省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其它各类省部级科研奖66项。高水平科研论文不断涌现。2017年8月11日,《Science》刊登了我校章典教授关于旧石器时代人类定居的评论文章,这是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首次在《Science》期刊发表论文;芦思佳副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在Nature genetics(影响因子27.9)发表;刘兆清研究员团队研究成果相继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刊物上发表。近五年,我校在人文社科领域最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胡潇教授4篇(2013年2篇,2015、2016年各1篇),涂成林教授3篇(2013年2篇,2017年1篇),付祥喜教授1篇(2014年)。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学校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团队优势,坚持落实“三个面向”及“三个对接”的发展战略,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抗震技术、古建筑修复保护技术、工程材料试验研发、政府决策咨询、规划设计等研究,在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关键技术与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得到推广应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先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0多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涵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014—2017年,学校承担社会服务项目3087项,经费76555.34万元。
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近三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2016年2项,2017年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3项(2015年2项,2016年1项)、国家自然基金专项基金项目2项(2015年1项,2016年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2015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2016年2项,2017年2项)、863计划课题1项(2015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7项(2015年2项,2016年3项,2017年2项)。
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数稳步上升。2017年,学校首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立项总预算6077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80项,全国排名115名,较去年上升89位;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7项,全国排名49位,省内高校排名第3位;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29项,全国排名第6位,省内高校排名第2位;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立项19项,在全省各申报单位中位列第一;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立项18项,在全省各申报单位中位列第一。
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新增省级科研平台13个,学校目前已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含省高校)级科研平台51个,市级科研平台18个,初步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学科基地平台体系。学校正在围绕智能制造工程、移动数据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华南地理、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与健康、岭南文化与艺术、现代金融与现代服务产业研究等7个领域布局和搭建新的研究和学科发展平台,为促进科研创新和学科发展进一步提供支撑。
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于2013年当选“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获广东省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规划项目1个;获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
科研成果影响力持续提高。近三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广东省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其它各类省部级科研奖66项。高水平科研论文不断涌现。2017年8月11日,《Science》刊登了我校章典教授关于旧石器时代人类定居的评论文章,这是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首次在《Science》期刊发表论文;芦思佳副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在Nature genetics(影响因子27.9)发表;刘兆清研究员团队研究成果相继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刊物上发表。近五年,我校在人文社科领域最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胡潇教授4篇(2013年2篇,2015、2016年各1篇),涂成林教授3篇(2013年2篇,2017年1篇),付祥喜教授1篇(2014年)。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学校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团队优势,坚持落实“三个面向”及“三个对接”的发展战略,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抗震技术、古建筑修复保护技术、工程材料试验研发、政府决策咨询、规划设计等研究,在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关键技术与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得到推广应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先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0多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涵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014—2017年,学校承担社会服务项目3087项,经费76555.34万元。
高考信息不断变化,精英高考网www.zhongkaowu.com提供的高考资讯、成绩查询、分数线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教育部门的信息为准!